老旧厂房鉴定
老旧厂房鉴定通常是指对老旧工业厂房、仓储用房及相关工业设施的鉴定。
北京的闲置老旧厂房细分为多种类型,有仓库、车间、办公楼、配套空间等。其中,仓库和车间多具备空间挑高过高、空间跨度过大等特征。北京近年来在老旧厂房转型利用上进行了大量探索,一批厂房转型文化空间,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市民休闲目的地。如
798、751、郎园、莱锦、77文创园、新华1949等,在老旧厂房转型文化园区方面积累了经验。上海、广州、杭州等国内城市,也产生不少厂房改造典型案例。截至2019年9月,北京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,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。
老旧工业厂房因为建筑风格独特,承载着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,是传承发展历史文化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。
从2017年末起,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进入规范化时期。2017年12月31日,《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》印发,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主要方向、基本原则、基础工作、重点政策条款、保障措施得以明确,为市场释放了政策利好。
2019年1月,《关于推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指导意见落地实施的工作方案》印发,明确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工作到底"干哪些""怎么干""谁来干"。《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(试行)》针对
"如何走流程、怎么办手续",进一步细化设计了项目申请、立项、规划、施工、验收以及登记注册等一整套流程规范。在前期摸底、调研基础上,该办法将首先试点应用于首都31处老旧厂房转型文化空间项目。

北京市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工作遵循"保护优先、科学利用""需求导向、高端引领"
"安全第一、规范管理"等原则,不断激发工作机制效能,优化流程、细化规范、固化管理、增强合力,努力推出一批精品示范项目,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,让沉睡的工业遗产苏醒焕活,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"金名片"。